“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要依法保障劳动者在法治的阳光下劳动,在法治的轨道上创造,在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奋斗。近日,泸西法院以“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方式,成功化解了31起追索劳动报酬批案,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群众有了烦“薪”事
2021年11月,原告等31人受雇于被告,到被告承租的位于泸西县金马镇大核桃村的葱地上做工。双方约定:点工工资为100元/天,栽葱、把墒子为计件工资。31名原告做工3天至6天不等,工资为250元至5922元不等,31名原告向被告催要却联系不上被告,故诉至法院。
群众之事无小事,法官倾情解“薪酬”
秉持“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深入践行“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理念,承办人及时分析了解案情,发现均为多人起诉同一被告,虽然涉案标的有大有小,却与民生息息相关,原告方大多为务工地村民,若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影响当地“香葱”产业的发展。可第一时间也像诸多原告一样联系不上被告,便多次到被告户籍地进行寻找、走访,经多方打听,终于在现居住地找到被告。被告表示欠31名原告劳务工资的情况属实,但因现在经济状况不理想,一时难于支付。
“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让群众既解“薪”更安心
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承办人组织双方进行诉前调解,听取双方意见,找到问题症结,积极疏导当事人情绪,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及时做好释法说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被告承诺在2024年12月支付欠31名原告劳务费。鉴于农忙时节,为有效减轻当事人诉累,引导当事人双方申请了司法确认,并及时将裁判文书送到了当事人的手上。
“没想到事情能这么快解决,之前还担心起诉什么的要交诉讼费,办理时间还很久,法院为我们追要工钱的方式既不收费、用时还很短,拿到了裁判文书也不担心老板不还钱了。”——原告收到裁判文书时高兴地说道。
案件无大小,为民是根本,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下一步,泸西法院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深做实能动司法举措,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扎实有效的司法举措,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