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泸西县人民法院中枢法庭在送达一件离婚案件诉讼文书时,受送达人与承办法官竟然玩起了捉迷藏。中枢法庭受理了原告孙某与被告徐某(女)离婚纠纷一案,在电话通知被告到法庭领取应诉材料时遭到被告十分强硬的言辞拒绝。于是,承办法官遂驱车赶往被告住所地,在原被告的新旧两处住宅中均未找到被告,经多次拨打电话无果后,又与被告的朋友等人联系得知,被告在距家约10公里处的一座山上做工,便驱车赶至该地点,但仍不见被告身影。因山路崎岖、电话无法联通,导致承办法官与工作人员在山中辗转几个小时寻人未果。眼看送达无望,承办法官仍然没有放弃,在详细查阅了原告诉状及证据等起诉材料后再次通过电话与被告沟通。经多次沟通后,方才摸清这位与法官玩起捉迷藏的被告的心理。原来,原告因婚内与其他异性有不正当交往急于离婚,被告不想离婚,并误认为法院找到她让其签字就是离婚。为此,承办法官在电话中耐心的对其进行了普法宣传教育后,被告终于解开心结,主动现身,让其亲属将其载至与法官约定的路口,送达终于完成。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导致人口流动性加快,尤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人口实际居住与户籍登记分离现象严重,在送达诉讼文书时经常出现被告外出务工的情况,甚至有些受送达人利用其中的一些漏洞,逃避法律责任,导致了“人难找,门难进,拒签收,不协助”的现象。对此,泸西法院中枢法庭采取一是面对早出晚归且年龄较大的受送达人,针对农村工作性质和恶意拒收的情况,打破8小时工作制,充分利用清晨、傍晚等有利时机直接送达;二是对于跨区域不便直接送达的,充分利用委托送达或司法专邮送达。对能熟练操作手机的跨区域当事人利用微信、短信等电子媒介送达;三是对确实不能找到当事人的,及时在其户口所在地村委(居委)会公告栏及其住所张贴公告或者利用报纸、网络平台公告送达以及运用法院集约送达平台辅助送达等多种措施推进案件送达工作,既拓宽了送达渠道,又进行了普法宣传,切实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让群众拥有更多司法获得感。